3D技术首先可以分为裸眼3D技术、眼镜式3D技术。裸眼3D技术通过3D电视和特制3D片源的配合,就可以看到栩栩如生的3D影像。目前深圳宝安机场安检入口处已经有裸眼3D电视,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去体验。裸眼3D技术需要特制片源,而且售价昂贵,要实现家用还有漫长的路要走,因此本文就不作讨论了。
眼镜式3D电视根据实现技术的不同,主要可以分为三类:色差式3D、偏光式3D、主动快门式3D。
色差式3D利用红蓝(或红绿、红青)3D眼镜左右镜片分别过滤对应的光谱画面,经人眼接收后由大脑合成3D影像,这种技术历史最为悠久,成像原理简单,成本低廉,但3D效果却最差,画面边缘容易出现偏色现象。
色差式3D画面用裸眼观看时的效果
红-青色差式3D眼镜
色差式3D技术最常见的应用是红蓝3D静态图片,之前珠三角某纸媒还推出了3D专辑,并随报赠送3D眼镜,这种3D技术最容易实现,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,笔者觉得最大的缺陷在于红蓝眼镜有严重的遮蔽感,同时画面上3D立体纵深感和偏色问题都大大影响了观看效果。
偏光式3D即高中物理课本介绍的3D技术,利用光线的“振动方向”分解原始图像,构成了垂直向偏振光和水平向偏振光两组画面,偏光眼镜采用两片不同偏振方向的偏光镜片,从而使得人的左右眼能够分别接收到不同的两组画面,并最终在大脑合成3D影像。偏光式3D效果比色差式3D好,眼镜成本也不高,但画面分辨率被分割减半,难以实现全高清3D影像,而且画面亮度也会被降低,对显示设备的亮度要求比较高。
偏光式3D技术解析
早些年电影院的3D技术采用的都是偏光式3D,分辨率减半容易造成画面模糊,亮度不足容易造成细节不清晰。即使是全高清分辨率电视画面,采用偏光3D也将降低画面的分辨率,难以看到全高清的3D画面,另外,若在液晶电视上采用提高背光灯亮度实现画面亮度的提高,也将影响电视机的整体寿命。
主动快门式3D技术:影像进入视野
主动快门式3D通过提高画面刷新率,再将一帧图像一分为二形成对应左右眼的两组画面连续交错显示,主动快门式3D眼镜通过红外信号发射器同步左右镜片开关,在电视显示左眼画面时开启左镜片关闭右镜片,在电视显示右眼画面时开启右镜片关闭左镜片,确保每一帧画面都能够正确进入人的左右眼并最终在大脑合成3D影像。主动快门式3D效果是三种3D技术中最好的,优点是能够保持画面原始分辨率,即可以享受到全高清3D效果,缺点是3D眼镜存在闪烁感。
三星C7000系列的2D转3D
说到3D技术,那么还有一点必须提及,那就是2D转3D技术,原理是将远景向后,中景不变,前景拉近,同时将一帧画面分为两帧在电视上输出。相信不少网友都去电影院看过伪3D的《爱丽丝梦游仙境》等大片,其3D效果自然不能和真3D的《阿凡达》相提并论,电视的2D转3D效果也是如此,所以可认为很大程度上只是厂商宣传的一种噱头罢了。
- 最新
- 最热
只看作者